理財

有錢人都靠房地產致富的三個原因

一直以來, 有土斯有財的概念深植人心。即使股票市場的報酬率看起來更誘人, 為什麼我們聽到更多的情況的有錢人是靠投資房地產來致富呢? 今天席亞就帶大家來解析三個最根本的原因。 1. 房地產是長期投資 比起股票市場, 投資房地產比較沒有止損停利的概念。一方面是因為房產的流動性較低, 另一方面是許多人當面臨房價下跌時都會以“反正可以拿來自住”的心裡持續持有房地產。尤其是第一棟房產, 大部分的人比較不會當作他是投資, 因此沒有止損或是獲利了結的概念。許多人都是等到房價一直漲一直漲才發現自己忽然變得很有錢。諷刺的是這種不止損停利的概念反而是最有效的投資策略, 因為長期下來, 隨著經濟發展, 投資報酬率總會是正的。與其拿部分資金, 在股市短線進出追求高報酬(要知道散戶在股市中短線進出是很難長期獲利的); 在房市裡這種all-in 並且獲得長期穩定報酬的方式才是增加資產最有效的策略。 2. 槓桿不論是自住或是投資, 購買房地產要取得貸款都較投資其他資產容易得多。因為房地產的保值特性, 金融機構更願意以房屋當作抵押品貸款。要知道, 槓桿在你的資產總投資報酬率扮演著最最最最重要的角色。取得便宜有效的槓桿, 是穩定快速致富的不二法門。以30年, 1000萬的房子, 自付2成的房貸為例, 這相當可以使用將近五倍的槓桿30年。如果你購買的房產平均每年漲2%(稍高於通膨), 30年後房價為1800萬。也就是說, 一開始只需準備200萬, 30年後將享有800萬的資產增值(報酬率500%, 但實際上會因為分期付款而稍微低於這個數字)有些黃金地段的房價漲幅遠高於2%, …

從GDP了解錢可以怎麼賺的

GDP: 國內生產毛額, 指的是代表一國國內人民在某一單位時間中,生產的所有最終商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一國的GDP越多表示該國的經濟實力越強大。 從所得面來看:GDP = W + R + I + π當中 W = 工資,R = 地租,I = 利息,π = 利潤一家公司的損益表可能如下: 營業收入-銷貨(進貨)成本-人事成本(工資)-地租-財務成本(利息)=利潤營業收入=銷貨(進貨)成本+人事成本(工資)+地租+財務成本(利息)+利潤 由於一家公司的銷貨成本就是另一家公司的營業收入, 銷貨成本也可以繼續拆分為工資+地租+利息+利潤 所有企業的營業收入加起來就變成一國的GDP(暫不考慮政府支出)而營業收入最終會分給1. 員工的工資2. 地主的租金(房地產)3. 債主的利息(債券 存款 保險)4. 股東的盈餘(股票) 除了第1點是個人的勞務付出(如果你選擇自己創業, 你就既是員工也是股東)2~4點都是投資所得, 也是真正生財的工具。也因此我們可以知道衍生性商品並沒有生財效果, 只有避險或是投機的效果。而現今大多的金融商品都是由2~4點衍伸出來的。 至於黃金或石油等原物料一是渾然天成的保值工具二是第一級產業多功能消耗材有本身價值存在, 但不具生財效果 席亞認為投資人大部分的資產配置應以生財工具為主, 而我們的賺錢手段也應與GDP一致, 長期下來才會有穩定的報酬。

資產從0到3,000萬的務實作法(四)-極度現實主義

未來的不確定性是大多數人最難忍受的事。因此, 我們必須時時刻刻地追蹤自己的目標進度。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時, 我們才可以更專注於解決方案。要達到財務自由, 就必須做個“極度現實主義者”。 這裡我們再用同樣的例子, 接著把年目標切成月目標: 套用一樣的邏輯, 在月初先訂定自己的財務目標及策略目標, 並於月底檢視。接著標出當月每日預計的行動還有可以運用的資源。一開始最好每日記帳, 追蹤收支。現在有許多App提供記帳功能, 席亞自己用的是“記帳城市”。最棒的優點是他可以幫你的支出分類, 一目瞭然你的開銷都花到哪去。 以此圖為例, 月底檢視時財務目標差為-10,000。查看帳本後, 發現飲食開銷過大。席亞提出的解決方案有:1. 設立專們的一個消費帳戶, 還有自動轉帳每月3萬。2. 這個月多花, 下個月就得少花。記帳的好處就是, 當你知道你“習慣”把錢花在哪後, 你就可以從那些地方下手。另外, 你的消費帳戶也會告訴你還有多少錢可以花, 這個月節省一點, 下個月你的消費帳戶餘額就會多一些可以用。 同樣地, 你還必須檢視你的策略目標有沒有達成, 並想出解決方案。我們有可能因為下班太累, 或是時間不夠而沒有心力做多餘的努力。而這就是一個我們訓練時間管理能力的大好機會。 這樣夠詳細了嗎?聰明的讀者應該發現還有最後一步,把月目標再切分為日目標我們可以在每天睡前review今日的進度、可以改進的地方, 並列出明日的行動。通常席亞會簡單條列該做的行動與當日的反思在電腦的note裡。一點一點地慢慢進步。 …

資產從0到3,000萬的務實作法(三)-解任務

如果只是把“我要存到3,000萬”這件事放在心中, 那夢想是不會自動實現的。這就如同新年新希望“我要發大財”一樣的空洞。我們必須要像打電玩, 破解一個又一個明確的遊戲任務, 才能通往最終boss的關卡。所以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讓目標更具體化、更清晰化。越是具體的目標, 越有助於行動。以上一篇的例子為例, 我們先把15年的目標切分到每年的目標。如下: 可以不用把未來每一年的目標都列出來, 只要先列出未來一年, 並確保年底的目標資產(69萬)大約與總目標(64萬)一致。以下說明表中幾個重點: 1. 第一年年收入較不可預期的部分可能是年終獎金, 一般我們會採比較保守的估計。以此例來說, 年收入約105萬元比, 當初總規劃預估的100萬元稍微保守。 2. 當年度可得的投資報酬率, 可以參考市場情況以及現有資源。以第一年來說, 一般會把一定金額的錢(例如6個月以上不工作的生活費)當作緊急預備金, 而剩下的錢拿去投資。如果你投資的是股票或債券這種高流動性資產, 我們需要的預備金金額可以稍低, 因為那些資產的變現度較高。 3. 年報酬率8%是指總體投資組合的報酬率(包含預備金)。因為預備金本身幾乎沒有報酬, 我們的投資部位的報酬必須大於8%, 才能讓整體的報酬有8%。否則, 我們就必須調降我們預期報酬。我們估算的報酬率要約接近現實越好, 否則你就必須想把法達到目標。如果市場沒有好的投資標的, 也不一定要急著投資。在總規劃中, 我們的資產第一年也是沒有投資收入的。 在規劃好預算後, …

資產從0到3,000萬的務實作法(二)-數字的魔力

如果我們已經知道了累積財富最需要的是“耐心”, 那麼從0累積到3000萬需要多少時間呢?這是一個很明顯因人而異的問題, 因為每個人的能力、願意付出的努力、必要的開銷甚至是運氣都不一樣。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像精算師一樣把這些概念先數字化, 接著找出自己需要努力的地方。席亞在這邊用個簡單的表格舉例: 假設一個初階精算人員的年薪是100萬,每年成長3%未來十年跳槽兩次,每次薪水成長15%每月開銷平均3萬元(每年36萬), 隨著薪水成長, 每年增加5%的開銷資產投報率每年15%(每100萬元的投資收入15萬)因為生小孩, 每年額外多支出30萬(夫妻一人分攤30萬)額外複業淨收入, 從第三年開始30萬, 往後每年成長20% 在2031年(總共12年), 就可以達到3000萬左右的淨資產以上的例子是可以依據個人情況調整參數, 然後算出你需要多少時間可以達到財務自由的目標。但這個簡單的財務規劃, 可以看到我們長期努力的目標是什麼。我們可以調降我們對目標的預期, 或者把關鍵因子的目標設高一點, 並想辦法達成。每個人的關鍵因子並不一樣。如果你的工作收入是跟業績掛鉤, 那努力工作或許是你累積資產最快的方式。如果是一般辦公室的工作, 如精算人員的例子, 那他的關鍵因子就會是跳槽、投資報酬率還有額外收入。上述的假設看似理想化, 實際上都是有辦法可以達成的。以下先簡述幾個結論: 1. 投資報酬連續10年15%:過去十幾年(包含金融海嘯), 股票大盤平均年報酬率約為10%。而巴菲特控股的公司過去幾十年來平均年報酬率接近20%。15%的資產年報酬率是有可能的(詳見本站的股票分類), 只要你選對績優股或是運用槓桿(房地產投資)。 2. 複業的重點:a. 關於收入需要多少, 我們可以把其他收支先設定好, 再去估算還需要才能達到自己的財 務目標。b. …

資產從0到3,000萬的務實作法(一)-三個常見問題

在現今的社會, 3,000萬雖然不能保證你一輩子不愁吃穿, 不過你只要能好好管理你的財富, 這個數目可以是可以讓你維持基本的生活水平的。 這個系列裡, 席亞會先釐清三個理財最常見的問題, 然後幫大家量身定做自己的財務規劃。 想達到3,000萬的財富, 是非常實際可行的事。 1. 對理財興致缺缺“你不理財, 財不理你”。即使我們常常聽到這句話, 為什麼還是很多人對理財沒什麼概念跟興趣呢?很多流傳的說法, “因為你認為有錢人是邪惡的”或是“因為其實你根本不在乎錢”, 我覺得也不能說是錯。不過我想大部分的人缺乏動力的原因是, “我都已經沒什麼錢了, 還理什麼財。沒錯, 當你手上的現金連房地產頭期款都付不起, 甚至連一張股票都買不起的時候, 還有誰會想到什麼理財不理財的呢? 記得席亞還在唸財金所的時候, 還是窮學生一枚。即使飽讀滿滿的理財知識, 但實際上卻對金錢一點規劃也沒有, 也自然沒有什麼累積財富的動力。 就這樣一拖再拖, 錯過了好幾年可以累積財富的機會。最後我領悟到, 只要你還沒開始做財務規劃的一天, 你都不算是真的有在理財。在我們的日常生工作中, 時不時需要為公司制定財務目標或是營運目標。有時候我們是規劃者, 有時候我們是實行者。但鮮少看到有人對於自己的財富抱著同等的態度去看待, …